国产精品嫩草影院免费看_freehd18xxxx中国_二区视频_国内性生活视频

非洲爪蟾:模式生物里的青蛙王子

2010-05-17 majifen

非洲爪蟾:模式生物里的青蛙王子

□ 撰文/ 毛炳宇

 

19世紀末至20世紀前半葉是實驗胚胎學發展的黃金時期。人們采用各種胚胎手術或物理、化學的方法來處理動物胚胎,觀察、分析其發育的各種現象。那個時間流行的動物模型有蠑螈、蜥蜴、青蛙和海膽等。比如著名的德國胚胎學家施佩曼主要是以蠑螈為實驗材料。1924年,他發現蠑螈原腸胚的胚孔背唇具有很強的誘導能力。如果將這部分組織移植到受體胚胎的腹側,可以誘導形成一個完整的次級胚胎。由于這一重要發現,施佩曼獲得了1935年的諾貝爾獎。

然而在當時,實驗所用的受精卵、胚胎都是從自然界中采集的。胚胎材料的缺乏大大限制了胚胎學研究的發展。科研人員要在春天的時候四處尋找野生青蛙或蠑螈,收集受精卵和胚胎,急急忙忙做一通實驗,然后在一年剩下的時間里分析實驗結果。直到20世紀50年代,非洲爪蟾粉墨登場,才改變了這一尷尬的狀況,它也逐漸成為發育生物學研究的主角。

 

帥氣的非洲爪蟾

 

非洲爪蟾,屬于比較原始的蛙類,學名:Xenopus laevis,它緣何得名?這和它典型的外形特征是分不開的。“Xenopus” 是拉丁語,意思為“特殊的足”,非洲爪蟾后足發達,有五趾,有發達的蹼,其中內側3趾末端有角質化的爪,故而得名爪蟾;“laevis”意思為“光滑的”,是指其皮膚光滑。加上非洲爪蟾廣泛分布于非洲撒哈拉大沙漠以南地區,故而稱為非洲爪蟾,俗名光滑爪蟾、非洲滑蟾等。

我們常用青蛙王子來稱呼這個實驗室的寵兒,其實它外形上和典型的蛙類有一定的區別,也不同于典型的蟾蜍。它體長6~13厘米,身體扁平,呈流線型;雄性個體較小,體長只有雌性的一半;體色灰色至黑色;身體兩側各有一條白色帶狀條紋,即側線,屬于感覺系統,可以協助它們感知水中的情況,以尋找食物或逃避天敵。

非洲爪蟾雖然是完全水生性,但是它如果長時間接觸不到空氣是會被“淹死”的,因為它主要靠發達的肺呼吸。另外,非洲爪蟾雖然貴為王子,但是它的吃相實在不敢恭維。你看它用前肢在水底亂攪一番,一些小動物或其他有機物可遭殃了。如果食物過大,它就用后肢上的爪把其撕碎。這四肢并用的進餐方式讓人想起來就忍俊不禁。

非洲爪蟾一歲左右就可以交配了,雄蟾多在初春至晚夏,向雌蟾表達愛意。但它的情話不是通過聲囊發出的,因為我們的王子根本不具有這種動物常見的發音器官。它有自己獨特的高招,當它看上對方時,就朝著異性使勁收縮喉部的肌肉,這樣雌蟾就會聽到雄蟾的“甜言蜜語”了。雌蟾如果同意交配就會發出一種快節奏的叫聲,不同意則會發出一種慢節奏的叫聲,這種行為在動物界中是極為罕見的。雌雄交配后,幸福的產卵過程就成為雌蟾的責任了,它一次可產數百枚卵,粘附于植物上或岸邊。受精卵孵化為蝌蚪,再經過變態成為幼蛙,這個過程需要6~8周時間。非洲爪蟾在實驗室條件下可存活15年左右,有的可達20年。不過,它一般在壯年的時候,就為人類的科研事業而捐軀了。

有趣的是,在王子的老家——非洲,它還有“夏眠”的習性,當夏季池塘干涸時,非洲爪蟾會在泥里挖一個洞躲起來,處于休眠狀態,直至雨季來臨。

 

青蛙到王子的蛻變

 

1802年,法國博物學家杜丁第一次描述了這一物種,他當時依據的是巴黎自然歷史博物館保存的一件標本。為了紀念他,非洲爪蟾的種名后常常標上他的名字。隨后人們才對它的解剖學與分類學進行了進一步的研究。這一時期研究非洲爪蟾的主要是英國倫敦的博物館和動物園的研究人員,研究所用的標本也都是從非洲進口的。到20世紀30年代以后,歐洲和北美的一些實驗室開始自己養殖非洲爪蟾,這是為什么呢?原來,在這一時期,非洲爪蟾被廣泛用于醫院的早期妊娠診斷,人們對非洲爪蟾的需求大大增加了。這主要歸功于英國生物學家霍格本教授。

霍格本主要從事比較內分泌學研究,曾研究垂體切除和外源垂體提取物對蛙類皮膚顏色的調節。1927—1930年,霍格本教授在南非開普頓大學工作,并嘗試用當地的非洲爪蟾來開展他的實驗。在這一時期,他發現向雌性非洲爪蟾注射牛的垂體前葉提取物會引起排卵。1930年,霍格本教授回到英國,同時也進口了一批非洲爪蟾,養在自己實驗室的地下室里,繼續進行生殖生理學研究,并優化了垂體提取物誘發爪蟾排卵的條件。1934年,《自然》雜志同時發表他們和另外一家南非實驗室的兩篇文章,具體描述了利用爪蟾進行早期妊娠檢測的方法,即注射孕婦尿(其有效成分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可以引起爪蟾排卵。這一方法簡便易行,被廣泛應用于醫院的妊娠測試,很多醫院都開始飼養非洲爪蟾。由于這一用途,非洲爪蟾在這一時期也從其原產地非洲東南部被輸往世界各地,在歐美等地都建立了非洲爪蟾的養殖群體。直到20世紀60年代,這一方法才被免疫學方法所取代。

妊娠測試試驗使人們認識到,通過注射激素,可以隨時誘導非洲爪蟾排卵,不受季節限制。這一發現對于飽受材料困擾的胚胎學家來說無異于久旱逢甘霖。非洲爪蟾卵子和胚胎個體較大,直徑可達1.4毫米,很方便進行實驗胚胎學研究,如顯微注射、胚胎切割和移植等。加上非洲爪蟾很潑辣,容易飼養,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非洲爪蟾逐漸成為發育生物學研究的模式動物。荷蘭發育生物學家紐庫普為推廣這一模型做出了重要貢獻。他與法伯合作在1956年發表的非洲爪蟾發育圖譜與分期標準至今仍被廣泛使用。到20世紀80年代分子生物學發展起來之后,發育生物學的研究更依賴于模式動物,研究人員必須統一動物模型,以便將研究方法、試劑標準化,研究結果也更容易匯總、分享。在這一時期,非洲爪蟾無疑仍是兩棲動物中發育生物學研究的主要模型。

 

王子的種種英雄事

 

非洲爪蟾的研究為我們認識脊椎動物的發育機制作出了重要貢獻。雖然施佩曼在1924年就發現了組織者,但對于組織者作用的分子機制的研究在很長時間內都沒有取得突破。直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英國的施萊克和史密斯教授才發現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和活性素具有誘導能力。他們所使用的胚胎材料正是非洲爪蟾。直到20世紀90年代,人們才找到了組織者中真正的作用分子:BMP信號抑制因子和Wnt信號抑制因子。這一系列的工作也都是以非洲爪蟾為模型進行的。非洲爪蟾胚胎還曾多次乘坐宇宙飛船到太空旅行,用來研究胚胎在微重力條件下的發育。

1997年,克隆羊多利的誕生轟動了世界,它是世界上第一個克隆的哺乳動物。實際上,克隆動物最早是在非洲爪蟾中獲得成功的。1962年,英國牛津大學的生物學家戈登利用非洲爪蟾進行了一系列的核移植試驗,當時的主要目的是研究不同發育時期胚胎細胞核的發育能力。他先用紫外線照射爪蟾卵細胞,破壞其細胞核,然后取爪蟾蝌蚪的腸上皮細胞、肝細胞、腎細胞等的細胞核,植入上述處理過的卵細胞內,其中一少部分卵會開始分裂并可發育至一定時期。利用蝌蚪小腸上皮細胞作為核供體,通過連續核移植的辦法,戈登成功獲得少量蝌蚪,其中有幾只成功發育成為成體爪蟾。這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克隆動物。這一結果轟動了科學界,充分證明了細胞核的全能性,也開創了動物克隆的時代。

我們不得不承認非洲爪蟾是戈登的親密朋友,20世紀70年代初,戈登教授發現,將外源血紅蛋白信使RNA注射入爪蟾卵母細胞中,可以在卵母細胞中表達出血紅蛋白。此后,卵母細胞表達系統在細胞生物學研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比如,應用非洲爪蟾卵母細胞表達外源離子通道或其他受體基因是目前離子通道或受體結構和功能研究中的一種重要方法,在研究離子通道及神經遞質受體的結構、功能及藥理作用方面都發揮了重要作用。

非洲爪蟾的卵母細胞真是生物實驗的絕佳材料,它除了構建卵母細胞表達系統,還常用于細胞分裂與細胞周期調控的研究。早在1971年,研究人員首先在豹蛙中發現,成熟卵母細胞中存在一種物質,把這種物質注射到未成熟卵母細胞中,會加速它進行減數分裂而成熟。因此他們把這種物質叫作“成熟促進因子”(MPF)。這一結果隨后在非洲爪蟾中得以證實。此后,非洲爪蟾成為相關研究的重要材料。人們發現MPF不僅能促進卵母細胞的減數分裂,也可以促進正常體細胞的有絲分裂。更有趣的是,卵母細胞中MPF的活性會隨著細胞周期而變化,它在卵母細胞進行減分裂前活性最高;而當卵母細胞分裂后,MPF的活性亦隨之消失。接下來,研究人員嘗試從爪蟾的未受精卵中純化MPF。但由于MPF的活性測試十分繁瑣,它本身又極不穩定,這一工作進行得很不順利。直到1988年,MPF才被純化,發現它由兩個蛋白組成,一個是周期素(一種隨著細胞分裂過程而周期性表達的蛋白),另一個是一種周期素依賴性蛋白激酶。這是細胞周期調控研究中的一次重大突破,極大地推動了細胞周期的研究。時至今日,非洲爪蟾卵母細胞系統仍然是細胞周期研究的重要材料。

 

王子的近親

 

雖然非洲爪蟾作為動物模型有許多優點,但也存在著嚴重的缺陷,即很難進行遺傳學研究。這主要是由于其生命周期過長,從受精發育至成熟具生殖能力的成蛙需時一年。同時,非洲爪蟾是異源四倍體,多數基因都存在4個拷貝,很難進行遺傳突變試驗。近年來,另一個非洲爪蟾的近緣品種——熱帶爪蟾開始進入人們的視野。與非洲爪蟾相比,熱帶爪蟾個體較小,世代周期短(約4個月),是二倍體品種,因而比較適于進行遺傳學試驗。它同時也具備非洲爪蟾所具有的實驗胚胎學研究優勢,如激素誘導產卵,產卵量大等。熱帶爪蟾的卵直徑約0.6~0.7毫米, 足以進行顯微操作實驗。在非洲爪蟾中建立的實驗方法均可直接應用于熱帶爪蟾中。目前熱帶爪蟾的基因組測序已基本完成,并有望成為重要的發育遺傳學研究模型。但非洲爪蟾卵子和胚胎個體大,可操作性更強,仍是熱帶爪蟾所不能替代的。

走出實驗室外,非洲爪蟾還有一種白化品系——“金蛙”,成體呈黃色,眼睛呈紅色。人們賦予它富貴祥和的象征,它也因此逐漸成為水族箱中人們愛不釋手的寵物?!?/p>

 

作者簡介

毛炳宇,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中德馬普青年科學家小組組長,研究方向為脊椎動物神經系統發育的分子機制。

 

(責編 桑新華)

 

[圖說]

杜丁(1802年)所描繪的非洲爪蟾,圖中正確地描繪了爪蟾的眼睛、側線,但并沒有畫出它后肢特征性的爪和蹼。

實驗條件下產生的雙頭蝌蚪

非洲爪蟾的胚胎(放大20倍)

白化系的非洲爪蟾

 

  

電話聯系
地址導航